首页

美脚社区免费

时间:2025-05-29 15:48:37 作者:东盟-中国-海合会峰会首次举行 发挥1+1+1大于3效应 浏览量:74070

  中新社北京5月28日电 (记者 谢雁冰)东盟-中国-海合会峰会27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。三方首次正式“同框”,备受外界关注。

  会议以“共创机遇 共享繁荣”为主题。在国际形势变乱交织、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,建立起三方峰会这样的交流平台和合作机制,堪称地区经济合作的一大创举。

  在受访专家看来,东盟-中国-海合会峰会举行,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全新阶段,有利于促进跨区域互利合作,发挥1+1+1大于3的整体效应,为亚洲乃至世界发展繁荣注入动力。

 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东盟-中国-海合会峰会上说,如果我们翻开世界地图,比划一下中国、东盟、海合会国家的位置,可以发现正好构成一个大三角。大家都知道,三角形最具稳定性,我们三方通过更为紧密的联接和合作,能够形成资源、制造、市场的有机聚合,造就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圈和增长极。

  中国、东盟、海合会国家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,从古老的丝绸之路到如今的“一带一路”,三方的交流合作穿越千年。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利平表示,历史上的友好交往与近年来的密切合作,为三方峰会的召开奠定了良好互信基础。

  中国、东盟、海合会国家的总人口、经济总量均占全球约四分之一。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理事会秘书长、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王广大表示,东盟、中国和海合会是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实体,从经济规模上便可以看出,三方合作势必释放更多潜力。三方经济的多样性和互补性强,跨部门贸易、投资和经济合作前景广阔。

  在外界看来,中国的技术和市场、东南亚的人力资源成本、中东地区的资本优势,将使三方合作比双边合作更易产生规模效应。

  《东盟-中国-海合会峰会联合声明》27日公布,对外发出三方团结合作的声音,其中明确规划了未来合作方向。经济一体化、互联互通、能源安全、数字化转型与创新、粮食和农业、人文交流等多领域合作都被提到。

  联合声明指出,三方重申提升经济韧性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决心,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加开放、包容、平衡。在经济一体化方面,三方表示,加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,促进可持续贸易,在数字和绿色经济技术等新兴和未来产业创造新的经济机遇。

  受访专家认为,这反映出面对“脱钩断链”和“筑墙设垒”增多,三方都更加认识到拓展多元化经贸合作、降低对单一市场依赖的重要性,这是三方间开展更多合作的内生动力。

  王广大注意到联合声明指出,“探索本币和跨境支付合作”。“更深入地推动跨境交易本币结算,为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提供了有力支撑。”他说。

  “这些务实合作举措让各国在共建大市场中实现更加丰厚的利益共享,将增强各国产业效能和持续发展动能。”许利平说。

  在外界看来,这场地理上横跨东亚、东南亚和西亚的三方峰会,也是全球南方发展趋势的缩影。

  王广大强调,东盟和海合会国家都是亚洲新兴经济体和全球南方重要成员,三方峰会向世界传递出清晰信号,即全球南方国家不是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,而是积极建设者。

  许利平表示,三方峰会是对现有合作机制的一项补充,机制性合作平台的搭建将有效消除信息差、降低沟通成本,更有利于未来三方在战略对接、务实合作等方面形成“共振”,并在共同关心的国际议题上集体发声。

  “此次三方峰会是新型全球跨区域合作的一次有益探索,对于全球南方如何团结合作、共谋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性意义。”王广大说。(完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李强会见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

综合多家当地媒体消息,当地时间14日晚,以色列军方称,叙利亚向戈兰高地以色列占领区发射了至少一枚火箭弹,以军将其拦截,并对叙方进行炮击。

广西构建全方位立体化交通大通道 联通粤港澳大湾区

新征程已然开启,新篇章正在书写,易炼红当日表示:“我们必须把人才作为强省之基、转型之要、竞争之本,持续释放各类人才集聚的规模效应和乘数效应,展现创新破难、改革破题、开放破局的新气象。”

段庆县做过40多年渔民,早在2010年,他就开始在湖区义务巡逻。2015年,都昌县鄱阳湖野生动物救护协会正式成立,段庆县担任会长。

全球在建规模最大海拔最高光伏项目加速推进 预计2025年底并网发电

“怀尔斯刚刚帮助我赢得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胜利之一,她还是我2016年和2020年两次竞选的关键人物。”特朗普在声明中说,“苏西坚韧、聪明、富有创新精神,并且受到广泛的钦佩和尊重。她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女性白宫幕僚长实至名归。”

习言道|中非人民具有天然的亲近感
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要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。东北是老工业基地,现在,大家正围绕优势产业、特色资源做文章。在辽宁沈阳中德产业园,高端装备制造、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集群正加速形成;在内蒙古,当地依托风光资源,加速布局新能源产业,在建和拟建的新能源规模超1.6亿千瓦,约占全国三分之一;在吉林,沿松花江的29个文旅项目正加紧建设,当地利用生态资源和冰雪经济,不断将“冷资源”打造成为“热产业”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
链接文字